四川日報頭版聚焦同位素產業
8月20日,四川日報頭版與二版聚焦了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以及四川醫用同位素發展。
原文:
8月18日,2022年中國同位素與輻射產業峰會在四川成都開幕。在這場政府部門、院士專家、企業家云集的峰會上,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醫用同位素——成為探討的主角。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及我國相關政府機構、社團組織、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事業單位的300余位嘉賓代表,共商同位素與輻射產業發展的熱點和未來,共享最新技術進展和行業優質成果。
在過去幾年中,這一小眾領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2019年10月,數名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向國務院提交建議,提出要盡快實現醫用同位素自主穩定供給;
2021年3月,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科技部、公安部、生態環境部等8部門為它專門出臺《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
2022年3月,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專門報送《加快四川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的建議》;
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也在致辭中提到,社會金融資本高度關注,正積極進入醫用同位素和放藥產業。
讓政、商、學界“競折腰”的醫用同位素是什么,它為何如此重要?發展同位素產業,為何大家紛紛看好四川?專家學者們又提出了哪些建議?
看現狀:
造福人類的前沿科學,卻面臨“卡脖子”問題?
我們把元素周期表中,處于同一位置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稱為同位素,其中會放出射線的,被稱為“放射性同位素”。演講中,中核集團同位素生產與應用領域首席專家羅志福做起了科普。
放射性同位素應用十分廣泛,在農業、醫療健康、航天探索、核儀表、輻射加工、無損檢測等領域都在大展身手。其中,應用在醫學上的放射性同位素就被稱為醫用同位素。
醫用同位素是核醫學診療的物質基礎,利用醫用同位素對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神經退行性等重大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鉬-99(锝-99m)是顯像檢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占全世界顯像藥物80%以上;基于鉬-99(锝-99m)的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診斷技術是癌癥早期檢測的必備手段;還有用于治療腫瘤骨轉移的鍶-89、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碳-14、治療甲亢和甲癌的碘-131……這些醫用放射性同位素看似陌生,實則與人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
現實中,造福人類的前沿科學卻面臨著“卡脖子”的局面。據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黨委書記萬鋼介紹,當前我國人均同位素制品消耗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并且主要依賴進口。如自主生產的碘-131、鍶-89僅滿足國內20%的需求,镥-177僅滿足國內5%的需求,其余常用堆照醫用同位素全部靠進口。目前,我國同位素及藥物供給極不穩定,我國核醫學發展仍無法擺脫進口局面。
從產業角度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核技術產業對GDP貢獻比率仍然較低。”中國同輻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鎖會對比了國內外核技術應用發展現狀。根據美國核學科學顧問委員會調研,1995年美國同輻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貢獻就達到3310億美元,占GDP的4.7%。而根據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核技術產業在2015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約占GDP的0.3%。“未來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近年來,受醫藥行業應用驅動,我國核技術應用快速增長。而主要生產國對這類制品有出口管控,加之各國用于生產的反應堆運行時間大多超過40年,面臨關停或退役。
王鎖會認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位素與輻照技術將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加快醫用同位素自主供應對國民經濟和健康中國建設意義重大。
去年3月,國家八部委聯合印發《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這是我國首個針對核技術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建立穩定自主的醫用同位素供應保障體系,有了頂層設計。
看優勢:
搶灘醫用同位素產業發展,四川有何底氣?
“四川省在國內具備獨一無二、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中國寶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孟琰彬說。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四川就與核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為發展核技術應用產業積蓄了先發優勢。
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原院長楊岐分析,具體來看,四川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動力院、四川大學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校,有一批優秀核技術應用企業;擁有一支技術水平先進的研發隊伍和一流的技術實力;在醫用同位素生產、輻射加工與育種、核醫藥應用等領域已經取得相當大的成績。
更關鍵的是,四川在醫用同位素生產關鍵設施方面有絕對優勢地位。據核動力院院長王叢林介紹,核動力院的岷江堆,已改造為醫用同位素生產堆。“十四五”期間,核動力院將構建起“兩堆研發、兩堆生產”的格局,成為全國醫用同位素生產能力最強的基地。
當前,樂山市已投資20億元,在夾江規劃布局了2平方公里的核技術應用產業園,這是全國目前唯一取得環評批復的核技術應用產業園區。現已落地7個項目,總投資51.8億元。
其中,計劃今年開工建設的全球首座溶液型醫用同位素生產堆項目,在核技術應用產業中處于不可替代的“鏈主”地位,建成后將成為全球最大、國內品種最齊全的醫用同位素生產基地。
此外,該領域國家級的創新平臺也已落戶四川。在當天的峰會上,由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核動力院牽頭組建的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這是該領域唯一的工程中心。
用萬鋼的話說,它就是奔著徹底解決國內醫用同位素緊缺和核醫學發展“卡脖子”問題去的。而核動力院將以此為抓手,推動我國成為醫用同位素及藥物產學研用強國,打造我國“同位素及藥物”新的國家名片。
看行動:
打造我國“同位素及藥物”新的國家名片,還要怎么做?
“四川的核技術產業應用有相當不錯的基礎,且在國內領先。但目前我國核技術產業應用,普遍存在‘技術實力強、市場拓展慢、產業做不大’的問題。”楊岐在演講中坦陳行業面臨的問題。
中廣核核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西坡則總結了行業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行業發展缺少頂層規劃,相關標準規范不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優勢不明顯,基礎研發與產業應用脫節;跨部門協調不足,新技術應用面臨“隔行如隔山”的認同難題;產業鏈整體能力不足,部分核心部件和應用軟件受制于人;核技術應用的宣傳教育不足,公眾接受度有待提升。
如何破解瓶頸?楊岐建議:“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建設創新平臺,不斷提升核技術應用創新能力。”
他認為,應當選準我省優先發展的領域,提升醫用同位素生產規模,做大做強核醫藥產業。同時,根據我省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在四川形成發展動能強勁的區域布局,形成以成都、綿陽、樂山為主的核技術應用產業集聚帶,推動四川省從核技術資源大省向核技術應用產業強省轉變。
與會嘉賓也提出針對性建議。首先,建議加強頂層規劃,完善制度、法規及標準建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及早制定符合國情、利于技術革新的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并力爭將核技術應用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同時,加強協同創新,形成面向市場、面向應用的科技創新新局面;加快產業鏈“鏈長”體系建設,引導全產業鏈核心能力提升,支撐核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出臺扶持政策,加大跨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加快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還有人特別提到,建議加大科普宣傳,為核技術應用發展構建良好環境。“加強核技術應用認知宣傳,使大眾對核技術更加了解和接受,通過國家、地方和相關企業的緊密合作,促使公眾消除恐懼,正確認識核技術。”
記者了解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正加快制定《四川省中長期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產業定位、發展路徑、保障措施等,力爭讓四川邁向全球核技術應用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高地。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川觀新聞,川觀新聞記者徐莉莎 曾小清 程文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轉載不當,隨時聯系刪除